2008/7/20

慢行的高鐵列車

台灣高鐵除了台北到板橋的地下區間限速130公里之外, 其餘的區間均依時速300公里的運轉需要所設計。但是有一個路段因設計上的問題, 導致目前列車只能用時速120公里通過, 它正是高鐵桃園站的地下化路段。


高鐵桃園站月台

桃園站鄰近桃園機場, 因航高限制的關係, 只好以地下化的方式設計。地下路段以4線2側式月台規劃, 中間有2股通過線供過站不停列車使用, 且通過線與月台間有水泥牆圍起。但高速列車進入隧道時會產生強大的風壓, 所以隧道必須設置「解壓井」排出壓力。或許是當初設計時考慮不週, 試運轉時發現高速列車帶來的強大風壓, 會從隧道灌進月台, 再從樓梯間衝往位於地面層的大廳, 造成1樓大廳的玻璃圍幕振動, 甚至可能會爆裂。

隧道問題確認在短時間無法解決後, 多次測試後找到安全讓列車通過桃園站的方法: 把通過列車時速降為120公里, 產生的壓力變化就不再那麼大。雖然暫時解決這個問題, 卻造成所有通過桃園站的列車均須限速通過。

2008年6月21日早上, 我搭上板橋直達台中的103次, 記錄了全程行駛的資訊, 擷取其中一段出來如下圖所示。


高鐵桃園站降速路段(青色表示區間, 點選圖片可以放大)

從高鐵與台鐵林口線相交的附近, 到高鐵與縣道115號交叉處, 列車從時速280公里逐漸下降, 到桃園站地下入口時減為120公里, 之後均維持這個速度通過車站, 出地下段後爬昇回高架路段, 才又開始加速到280公里。從航跡資料來看, 該段長度約22.2公里, 耗時7分20秒, 平均速度約180公里/小時。

如果這個路段沒有限速, 以時速280公里不減速通過的話:

22.2(公里) / 280 (公里/60分) * 60 (分) = 4.75分 := 4分45秒

也就是說, 兩者有2分35秒的差距。若直達列車全速來跑, 板橋到台中約可節省2.5分的時間。



我幾次搭乘高鐵的經驗得知, 目前它能維持如此高的準點率, 除了系統設備先進之外, 時刻表排點其實還有很大的壓縮空間。以板橋到台中之間來看, 現行的列車只要能以均速270~280公里來行駛就一定可以準點, 預留的時間可作為萬一施工慢行或有意外造成延誤時, 得以追回誤點時分。我有一回搭到一班台中板橋直達車, 從台中開車後一路以時速300公里行駛, 估計提早了4分鐘到樹林市附近(迴龍隧道北口), 但因為前方有一班車擋住了我搭的車, 結果列車只能用60~80公里行駛了一段, 最後在在大漢溪橋橋上停了1分鐘, 再重新啟動進板橋站, 結果該次車仍然可以準點! 7月18日那天颱風來襲, 高鐵把直達車停駛, 改由數班的站站停取代, 多少也是為了減少誤點狀況而不得不如此吧!

高鐵為南北往來的民眾, 提供了一個相當便利的選擇, 儘管開通才1年半左右, 卻已將西部的航空及國道客運打得慘兮兮。由此可見, 高鐵在未來的日子裡, 終究會成為出門旅行的最佳伙伴!

沒有留言: